暑假到了,孩子们像刚出笼的小鸟,撒欢儿的劲儿挡都挡不住。但对家长来说,这两个月常常是“甜蜜的负担”,上班的要操心孩子没人管,放假的得琢磨怎样让孩子的假期过得有意义。说到底,暑期关爱儿童,不只是一句口号,得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先说说“安全”这根弦。马路上的汽车、小区里的水池、家里的电器、刀具等,都是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形陷阱”。例如有孩子趁大人不注意自己拿菜刀切西瓜,一刀下去不慎砍到手,疼到尖叫大哭;还有孩子偷偷跑去野塘游泳差点出意外。这些事都是在提醒我们,与其整天对着孩子说“不许碰”、“不能做”,不如换种方式,带着他们一起认识安全标识,学些基础的急救知识,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也能在互动中减少对抗感。
再聊聊“陪伴”的质量。不少家长怕孩子“荒废”,报了一堆补习班、兴趣班,把时间表排得比上学还满。与其给孩子盲目跟风补课,不如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固定阅读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复盘执行效果,这些习惯能持续助力学业进步。暑假是回归自然的纯粹体验,例如选一个清晨,带着孩子去小区花园、公园或者郊外,让孩子观察并记录看到的植物叶片形状、昆虫爬行的轨迹,甚至是云朵变幻的样子。这些和自然的贴身接触,会悄悄住进孩子的暑假记忆里,变成比课本更生动的“体验课”。
最后再讲讲“不被忽视”的温暖。有些孩子更需要被看见,比如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暑假里跟着爷爷奶奶过,手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玩伴”;还有些因为家庭条件、环境等原因的孩子,可能很少有机会走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子,甚至没见过远方的风景。这时候,社会组织的一点点温暖就很珍贵,例如玩一场简单的游戏,组织一次集体观影,或者大学生志愿者来辅导他们写作业、做手工等,这些事情看起来不大,却能让孩子得到温暖与被重视。
暑假是与孩子亲密相处的好时候,那些带着温度的陪伴,其实就藏在一件件具体可感的小事里。一起读一本故事书,玩一个小游戏或是动手做一顿简单的饭菜……这些日常的互动,既是让孩子在当下收获纯粹的快乐,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滋养着亲子关系,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