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jingkaiqukjxxj/2025-0000018 | 公开目录: | 年度计划 |
发布机构: | 沂河新区工信科技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5-02-12 |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全力推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以上,营收利润率保持5.5%左右;完成技改投资100亿元,增长9%以上。
1.促进规上工业扩量提质。指导各产业中心、镇街建立工业企业“小升规”培育库,加强精准对接服务,2025年培育小升规工业企业20家,其中月度纳统企业6家。力争全年产值过百亿企业累计达到2家,过10亿企业累计达到12家,过亿元企业突破140家。
2.引导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实施更高标准“百企百亿”双百技改工程,全年推动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超过100亿。组织企业申报2025年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18个以上、临沂市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8个以上,力争项目申报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帮助企业争取省、市企业技术改造设备补贴支持政策,组织企业参评市级重大技术改造标杆项目,推广重点产业高质量技改典型案例。争取在新区召开全市技术改造工作现场推进会,争创2025年全市工业技改先进县区。
3.加大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持续健全梯度培育格局,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专精特新、瞪羚、小巨人等企业的培育力度,力争新评价公告创新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家、瞪羚企业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
4.推动数实融合赋能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建设对标“灯塔工厂”的数字领航企业;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新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化融合贯标、DCMM贯标认证等企业15家以上,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累计达到16家以上。支持软件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提升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力争新增纳入工信部信息产业(软件)运行监测平台的企业3家以上,力争2025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1亿元,增幅10%以上。
5.深化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级培育创建工作,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力争新培育省级绿色工厂2家、市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新区省级绿色工厂累计达到4家、市级绿色工厂累计达到17家,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累计达到2家。
6.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吸引集聚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力争新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家。依托白沙埠镇水表特色产业园区和凤凰岭街道五金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智慧产业投资公司组建五金检验检测中心,高效推动新区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7.加快实现二三产业剥离。持续做好摸底、培育工作,认真梳理、分析过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业务情况,积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二三产剥离工作,“一企一策”制定剥离方案,力争成熟一家、辅导一家、剥离一家。加强政策服务支持,对于剥离的第三产业企业,在升规纳统、荣誉平台申报、政策补贴等方面重点进行支持。力争全年新增二三产剥离工业企业5家以上。
8.推进工业企业电商发展。加强规划引导、支持重点电商平台建设、加大税费支融资支持等,在工业企业电商提升改造、“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主要负责人带头成立电商队伍,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学习,提升电商业务能力,力争推动30家以上开展电商业务。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固定投资占比达到67%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登记10项以上,力争省级以上项目10项以上。
1.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强化高企科小培育,深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加大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引导,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2025年,力争获批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20家左右中小企业通过“云端研发”“仿真设计”提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支持10家左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聚焦智能制造、激光、医药、仪表、五金5条优势产业链,依托驻临高校学科优势,推动一产业深度对接一学院,探索共建复合型产业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应用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对接山东科技大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重点推动与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建立五金产业研究院,与发改、人社等部门形成合力,加强对上争取,靶向支持特色园区,助力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
3.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和引导企业广泛与各大高等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动临工智科与南方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2025年力争推动新区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项以上。聚焦龙头企业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山东临工实施基于环境感知与辅助作业系统的智能工程机械研发、甘李药业实施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1类生物创新药研发,组织企业做好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中央引导地方资金项目、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类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力争省级以上项目10项以上。
4.着力提升人才引育水平。汇聚人才助力科技创新,以“服务产业抓人才、产业发展聚人才”作为引领,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深入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导龙头企业在外布局研发基地,借智推动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和引导区内海内外人才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全年力争1人获批省级以上人才称号,新认定“人才飞地”1家。
5.推动数字赋能科技创新。结合“一把手抓改革”突破项目推进,在天河产业园探索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模式和更灵活的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模式,研究推动国有产业公司投资引领示范,积极推动数字技术服务新区制造业科技创新,实现产业互动。2025年,力争天河产业园申报市级孵化器,园区数字产业支撑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