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沂河新区网站
索 引 号: jingkaiqujjfzfwj/2023-0000015 公开目录: 年度计划
发布机构: 沂河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局 发布日期: 2023-03-06
山东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时间:2023-03-06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极不平凡、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起点上,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较好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全面恢复向好,基本盘总体保持稳定。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4万亿元,同比增长3.9%。供给持续向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8%,粮食总产达到1108.8亿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工业用电量增长0.3%、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390万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6%,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8%。需求拉动有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其中,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1.7%和11.2%;市场消费有序恢复,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消费活跃;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13.8%、16.2%和10.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3%。效益稳步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3%,税收同口径占比71%;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其中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5%和6.3%。就业物价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404.5万户,增长5.8%。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7%。

(二)有效投资强力拉动,内需潜力加速释放。重大项目支撑强劲。健全完善扩大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一项目一策”倒排工期、跟踪推进,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中实施类项目全年完成投资3.4万亿元。271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全部开工、投放金额577.2亿元;设备更新贷款贴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投放资金137.8亿元和175亿元。年度306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00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发行完毕,支持2561个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土地要素“一对一”对接,累计供应土地98.1万亩,同比增长25.6%。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七网”行动1056个年度计划实施项目完成投资5849.9亿元。新开工雄商高铁山东段等3条高铁、泰安至东平等17条高速公路、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等2个机场以及济南、青岛轨道交通项目8个;建成济莱高铁、黄东联络线,济南至高青等7条高速公路,济宁机场迁建工程,完成青岛港董家口港区4个泊位竣工验收,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446公里,沿海港口吞吐量累计完成18.9亿吨、跃居全国首位。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新开工建设青岛官路、临沂双堠水库,主汛期前完成漳卫新河河口应急清淤、东平湖洪水外排河道应急疏通、16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市政建设明显加快,改造雨污合流管网2022公里,新建城市道路1370公里、公共停车位3.5万个;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8万户,棚户区改造建成26.2万套。市场消费稳步复苏。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惠享山东消费年”等主题活动,出台促进服务业困难行业恢复发展35条、加快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13条,以及促进大宗消费、零售餐饮、预制菜发展的政策举措,累计发放汽车、家电、文旅消费券15.6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9.6%。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双十条”政策,新建商品房网签面积居全国首位。

(三)动能转换加力突破,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调优调新。“五年取得突破”119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累计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143个、领军企业217家;“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9.7%。谋划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做大做强11条标志性产业链,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3万个。新培育瞪羚企业5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1个。数字升级态势强劲。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新培育橙色云、蓝海2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省级工业互联网园区、平台分别达到17个和210个,累计开通5G基站16.2万个、建成充电桩18万个。科技创新动力增强。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组建,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获批建设,省实验室达到9家。组织实施121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航空发动机试验装置可研报告全国率先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突破200家、居全国首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6万家和3.5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7件。启动实施“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建设,住鲁院士、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分别达到122名和5500余名。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出台全省碳达峰碳中和若干措施、碳达峰实施方案,“一企一策”推进“两高”行业企业能效改造提升,累计整合退出焦化产能1801万吨、转移炼钢产能2141万吨、整合地炼产能2696万吨。谋划实施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清洁能源“五大基地”加快建设,海阳核电二期开工,渤中A海上风电、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全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39.4%。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印发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大幅改善,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超过80%、达到83%。

(四)重大战略蓄势赋能,特色优势更加彰显。黄河战略纵深实施。召开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出台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战略30条政策措施,35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765亿元。编制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累计修复沿黄湿地12.4万亩,黄河河道外生态补水4.27亿立方米,黄河口国家公园转入设立报批阶段。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7.5万亩。牵头组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跨省区44项重大活动、60项合作事项取得重要进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数分别达到6个、11个和18个,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6个,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获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1.6万家和24.3万家,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万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万公里,累计完成农村改厕1097万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以上。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黄河滩区后续发展27项措施扎实落地。海洋强省加力提速。实施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投资890亿元的17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全部开工,海上风电并网发电量突破18亿千瓦时。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使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规划建设,编制出台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实施支持省级新区28条政策。制定支持济南起步区发展32条政策,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国电投氢能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研究制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若干措施,城镇化“四化”建设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54%。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内生活力持续迸发。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细化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若干举措。大力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0%以上,“爱山东”注册用户突破1亿。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新增上市及注册公司30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组建完成省电子口岸公司、省环保集团。高水平开放成效明显。自贸试验区全年形成115项制度创新成果,上合示范区引进项目24个、总投资758亿元。“鲁贸贷”累计放款49.4亿元、增长296%,对“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8%和23.9%。出台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认定85家省级跨境电商平台、产业园和公共海外仓,累计开行中欧班列(齐鲁号)2057列,增长12.7%。成功举办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日韩进口商品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3个。中电建、宁德时代等8家总部企业(机构)落户山东。

(六)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落地,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1%。顶格执行“延缓返扩补创”援企稳岗政策,全省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64.3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2亿元。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160元。大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建设,全面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新改扩建幼儿园开工402所、中小学开工295所。实施新一轮医疗服务能力攀登计划,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中心村卫生室达到2782家。改造提升敬老院198处,新增护理型床位3.7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城乡特困人员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实施“山东手造”工程,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加快建设。深化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落实“八抓20条”创新措施,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国防动员、人防消防、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着眼全局、扛牢责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有力,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到底到位,坚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政策集成供给、运行靶向调节、分市精准指导,有力应对外部环境冲击、“三重压力”叠加、疫情散发多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三个十大”行动落地达效,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好于全国、好于对标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居首位,在稳住经济大盘中彰显了应有担当、作出了山东贡献。站高谋远、善作善成,成功争取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光荣使命,纵深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建设成效凸显,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多重机遇叠加赋能,战略位势加快跃升。科学运筹、系统布局,高规格召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会议,成功举办“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推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一批事关全局长远的高端平台、优质企业、标志性项目集聚落地,“九个方面比较优势”加快转化,内生动力活力夯实塑强,山东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特别是全省上下众志成城、拼搏奉献,服务督导直达一线,推进落实联动一体,在抗疫情、稳运行、促发展、保安全的生动实践中,提振了士气、增强了信心,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高涨,奋勇争先的氛围愈加浓厚。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供给体系效率不高与需求牵引动力不足并存,经济稳中存忧、进中有难,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一是实体经济恢复不及预期,部分支柱行业回落明显,企业利润空间压缩、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区域分化问题突出。二是受市场疲弱、循环不畅、供给不优等影响,内需动力仍然偏弱;稳外贸、稳外资受外部环境影响加深,保持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三是动能转换仍处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四新”经济引领效应不够,数字动能支撑作用不强,开辟新赛道、塑成新优势需持续加力。四是绿色低碳转型仍需提速,土地、能耗、煤耗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突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偏低,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但占比不高,“绿电”企业、项目、产品亟待突破。五是落实“六保”任务艰巨,稳就业难度加大,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繁重,保基层运转压力尤为突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累积上升,守住“一排底线”须臾不能放松。对于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起步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从国际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深度交织,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从国内看,“三重压力”与长期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稳增长、守底线、保安全任务更加艰巨。从我省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动员令,为我省“走在前、开新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迈上新征程,我省发展多重利好因素集聚,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外部环境危中有机。部分发达经济体通胀高企、供给不畅,国际秩序与规则加速重构,有利于我们发挥全链条优势和强大制造能力,借势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拓展国际经贸空间,在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调整中抢占先机。宏观政策加力增效。国家不断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的同时,强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助企纾困、民生保障等支持力度,政策供给保持稳定、宏观环境总体宽松。重大机遇交汇叠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纵深实施,一批示范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创新政策集成赋能,一批战略性先导性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集中落地,将强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山东的省域实践。发展基础夯实巩固。“三个十大”行动滚动推进,碳达峰十大工程、新型城镇化“四化”、基础设施“七网”、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等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等新产业优势和智慧服务、医养健康等新型消费模式加速成长,稳定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支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一群两心三圈”区域格局持续优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效明显,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短板加快补齐,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条件。总的看,2023年发展“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势头更加强劲、“好”的态势更加凸显。

综上分析,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经济稳进提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关于经济发展

1.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主要考虑:一是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我省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8.3%和3.9%,要完成“十四五”增长5.5%的目标,后三年需年均增长5.1%。二是与国家预期目标相衔接,安排适当积极,既充分体现经济大省服务全国大局的责任担当,又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三是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我省经济近5年年均增长5.5%,2023年安排5%以上的增长,既是可行的,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留出一定空间。四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获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济南起步区等重大平台提速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重大工程扎实落地,全省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如外部环境和疫情防控形势不发生大的变化,全省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态势能够得以延续和加强。综合分析,我省实现5%以上的增长有条件、有能力,是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一方面,经济稳中提质、企业效益企稳向好,加之2022年集中实施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有利于财政增速回稳。另一方面,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出台实施,财政政策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新的减收和增支压力依然较大。综合考虑,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增长5%以上安排,是积极稳妥的。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大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支持的重点项目集中落地建设,并陆续发挥效益形成实物工作量;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积极培育新需求,实施“七网”建设、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将对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一定支撑,预计投资可以实现6%左右的增长。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居民积累的消费潜力有望阶段性释放,各项促消费活动和促消费政策效应将加速显现,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大宗商品消费支撑作用增强。同时,考虑到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消费信心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与生产总值同步,安排5%以上。

5.外贸外资促稳提质。随着我省对“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大,特别是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主动调整外贸结构,预计进出口规模能够保持稳定增长。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重点签约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利用外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考虑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参照国家和以往的做法,只提出定性要求。

(二)关于创新驱动

6.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7%左右。主要考虑积极引导各级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北方地区重要的科创策源地。

7.“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以上。2022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之年,2023年随着“十强产业”行动加快推进,新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四新”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力争增加值增长10%以上。

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5%。大力实施数字变革创新行动,加快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数字赋能,加大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培育力度,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5%。

(三)关于民生福祉

9.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有序推进“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建设,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5%以上的经济增长能够提供110万人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应看到,稳就业仍存在较大压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作中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一方面,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持续震荡,我国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消费复苏、投资提速等因素带动下,价格水平整体处于上涨区间。另一方面,欧美市场流动性进入收缩区间,国内市场供给需求总体平衡,也决定了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以上。一系列促进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深入推进,必将对居民收入增长形成强力支撑,居民收入总体增幅与生产总值增幅基本同步,体现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导向。

12.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共享发展保障能力。

(四)关于绿色生态

13.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其中,能耗强度指标按国家激励性指标安排。对于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完成。

14.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0%左右。在煤电“先立后破”的基础上,提速建设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五大基地,持续加大“绿电”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关于安全保障

15.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体现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担当。

16.煤炭、原油产量分别稳定在8600万吨、2100万吨以上,天然气供应量达到230亿立方米。全力抓好能源保供工作,确保能源供应稳定。

17.政府综合债务率和银行贷款不良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具体工作中要抓好地方融资平台、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开发贷款等重大风险排查处置,守好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引领、靶向突破攻坚,推动先行区建设全面起势。

(一)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凝聚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是强化创新平台支撑。(1)集全省之力高标准建设崂山实验室,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力争总量达到25家左右,启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2)加快航空发动机试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在急诊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创建1-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0家左右、总量达到430家左右,重点打造30个以上创新创业共同体。二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1)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快推进省级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力争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5.8%。(2)“揭榜挂帅”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企业牵头项目数占比达70%以上,签“军令状”项目占比30%以上,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1)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万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6万家。(2)加大企业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新增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0家左右。(3)优化企业创新生态,举办“头部创投机构齐鲁行”活动,推动大型企业科技设施、科研数据、技术验证环境与中小企业共享共用,支持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四是强化高端人才引领。(1)加快建设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推进人才集聚节点布局,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2)完善“高精尖缺”人才精准培养引进机制,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建立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加快集聚一批重要引领作用的顶尖人才。(3)深入推进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加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人才引育支持力度,新集聚培育各领域领军人才800名左右。(4)加大青年人才招引力度,吸引青年人才70万人以上,建设5家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

(二)深化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塑强内生动力。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发展,挖掘新潜力、拓展新空间,奋力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一是纵深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1)实施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大汶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清水沟、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高水平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2)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对22座引黄涵闸进行拆除重建。建强“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强化气象灾害和水情监测预报预警,提升防范处置能力。(3)编制并争取国家批复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济青发展轴带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走廊。全面落实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战略的政策措施,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廊带。全面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引领项目优先在济南起步区布局落地,进一步优化促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的政策举措,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功能区和省级新区。研究制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二是提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1)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444万亩,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育种平台,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印发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加快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全产业链培育,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强县10个、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0个,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个左右。(3)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7000公里,创建第二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4)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研究制定宅基地管理办法,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事务和村民自治事务分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5)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等重大工程后续扶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三是深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1)聚焦高端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达效。加快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平台建设,新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5个。实施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全省海水淡化日产规模不低于70万吨。(2)建成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原油码头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龙口南山LNG码头、东营港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等工程,支持沿海港口增加外贸航线,增强集疏运能力,打造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3)印发实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修复滨海湿地25平方千米、岸线18千米,创建4个以上省级美丽海湾。持续抓好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创建长岛国家公园。四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1)全面完成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方案各项任务,扎实推进613个省级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实施200个以上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2)深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9.95万户、棚户区8.99万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3万套,开工公租房6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新增绿色建筑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5%以上。(3)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提速扩面,推动政务、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智慧应用场景深度覆盖,80%以上的设区市、3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累计建设2000个以上智慧社区,16市全面应用“城市大脑”。(4)扎实推进“两清零一提标”,新改造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1000公里,新增50个以上县(市、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率达到4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活动,各设区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95%,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3%以上。

(三)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力壮大“十强”产业,提速布局新经济,加紧抢占新赛道,打造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引领性集群、领航型企业、引擎性项目,为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强劲支撑。一是培优育强先进制造业。(1)全面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优化提升11条标志性产业链,“一链一策”精准补链延链强链。集中要素资源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壮大14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力争总规模超过7.5万亿元。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2)出台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万个左右。新培育7家左右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00家左右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助力增强制造业创新力。(3)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支持领航型企业牵头建立行业合作机制,制定出台单项冠军培育提升工作方案,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4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促进大中小协同、集约集聚发展。加大与央企、民营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引进落地一批头部企业,做强总部经济。二是集中培育数字新动能。(1)以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培优工程,做大做强海尔卡奥斯等4个国家级“双跨”平台,新打造省级平台50个以上,打造100家左右“工赋山东”工业设备上云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2)加大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培育力度,做优做强平台经济,打造“中国算谷”、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等数字产业优势集群,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5%。(3)提升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聚集辐射作用,推动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加快5G规模化应用,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0万个,打造5G全连接种子工厂50个以上。深入推进千兆光网普及工程,打造10个以上国家级“千兆城市”。(4)开展数据中心提质增效行动,创建80个以上省级新型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35万个。完善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累计建设省级区域中心3个、行业中心40个、边缘中心不少于300个,赋能万家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靶向突破新兴未来产业。(1)抓住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机遇,以济南比亚迪、青岛奇瑞、烟台通用东岳等重大项目为牵引,布局建设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等全产业链,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2)依托海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开发机遇,提速发展大功率风电、智能电网、先进核电等装备整机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打造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3)按照点上突破、抢占前沿的思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空天信息、磁悬浮等示范集群。抢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发展风口,建设全国领先的虚拟现实产业基地。

(四)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美丽山东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低碳化发展。(1)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细化各领域碳达峰路径模式,推动各市尽快出台碳达峰工作方案,探索开展省级碳达峰试点。(2)全面落实“四个区分”和“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推进“两高”行业能效水平改造提升,逐企制定节能改造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主要产品能效水平达到国家能耗限额先进标准。用好“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实现精准化管控。(3)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引导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具备条件的行业开展大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推进近零碳市县、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碳汇补偿机制,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4)制定出台全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22个省级试点地区探索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加快生态环保产业3大集群、10个特色园区建设。二是深度优化调整能源结构。(1)提速建设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五大基地,重点推进渤中B2、半岛南U等海上风电以及首批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华能沾化滨海渔光互补、国电投寿光多能互补、华润东营垦东光储一体化等项目纳入国家新增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进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海阳核电二期工程3号机组建设,开工海阳核电二期工程4号机组,全省核电在用在建装机达到820万千瓦。建成文登抽水蓄能电站以及三峡庆云二期、华电莱城等新型储能项目,建成抽水蓄能400万千瓦左右,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全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2)坚持“先立后破”,推动一批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年内关停退出30万千瓦以下低效煤电机组200万千瓦,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600万千瓦,开工建设青岛莱西聚能2×9F等燃气机组项目100万千瓦以上。开工建设烟台港-裕龙岛石化输油管道,建成山东天然气环网东干线南段、烟台港原油管道复线工程。(3)加快“绿电入鲁”,加快长岭风电、甘肃白银新能源项目进度,开工建设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接纳省外来电达到1250亿千瓦时左右。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有序推进清洁取暖,完成水泥、焦化行业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验收销号。(2)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全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稳中有升,纳入考核的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3)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排查整治,严格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完成已排查出的1398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4)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田长制、林长制,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落实中央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问题导向、系统集成,优化制度供给,以重点改革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一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1)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若干举措,全力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协同开展省级试点,有效打通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堵点。(2)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重点区域内工业用地全部推行“标准地”出让。(3)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完善电力现货交易市场体系。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深化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实现高频服务事项“免证办事”“一码通行”,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2)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清理行动,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制定实施失信政府机构整治实施细则,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强化企业改革赋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出台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意见,梯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好企业;制定省属企业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和监事会改革实施方案,高标准实施省属企业对标一流质效提升工程;出台实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四是加大财税金融改革力度。(1)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全面推开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2)加快济南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农商银行改革试点方案获批,申建威海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建立与低碳转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聚焦稳住经济基本盘,深挖需求潜力、畅通经济循环,巩固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良好态势。

(一)突出精细精准,全力稳定经济运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压实稳的责任、创新稳的政策、细化稳的举措,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强化运行监测调节。(1)加强形势分析研判,深化落实重要指标实时监测报告制度,紧盯产业、投资、消费、财税等重点领域,细化打开分析,找准问题症结,及时开展预调微调,出台针对性时效性强的举措。压紧压实地市责任,针对行业、企业、区域分化问题,分类精准施策。(2)完善“四进”攻坚运行机制,深化省稳住经济基本盘督导服务,聚焦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经济运行突出矛盾问题等重点事项,健全问题实时发现、及时解决、限时反馈工作闭环,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二是强化政策集成供给。(1)坚决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实时跟踪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加大财税、货币、区域、产业等领域对口衔接争取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红利。(2)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评估督导,及时掌握市场主体实际需求,深挖财税金融、投资消费、外资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岗就业等政策潜力,适时出台实施新的政策清单。三是强化助企纾困解难。(1)聚焦重点大型工业企业、困难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分类开展对接服务,协调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物流、销售等难题,稳住市场主体。(2)组织开展工业企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特色产业集群区域供应链对接等专项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强化大宗原材料市场价格监管和大宗商品储备调节,增强保供稳价能力。(3)建立先进制造业融资项目库和投融资机构资源库,围绕“十强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组织开展银行信贷、基金投资、担保保险等综合服务,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筛选1000家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组建专项上市后备资源库,力争新增上市公司30家左右。四是强化能源电力保供。(1)加强煤炭生产、油气开发管理,争取煤炭、原油产量分别稳定在8600万吨、2100万吨以上,天然气供应量达到230亿立方米。(2)迎峰度夏、度冬期间确保重点发电企业电煤库存可用天数不低于20天、目标25天、力争30天,年底前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800万吨、力争达到2000万吨,地方政府储气能力达到2.1亿立方米。抓实煤炭、天然气等长协合同签订工作,实现民生用气合同全覆盖。

(二)突出扩容提质,促进消费加快复苏。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提振市场消费信心。一是全力促进消费回暖。(1)研究提振接触性消费的政策措施,聚焦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娱体育、会展经济等受疫情抑制、需求释放不畅的行业,坚持“吃、购、行、娱”一体化,策划开展高层次、拉动性强的促消费活动,集聚人气,繁荣活跃消费市场。(2)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建设一批文旅产业带、特色文旅产业集群、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塑优“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新建10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办好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重大活动。(3)分类研究促进家用汽车、商务用车、新能源汽车消费以及促进汽车消费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扩大汽车消费。深入开展“家电消费节”“家电服务节”,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扩大家电更新消费。(4)深入落实“双十条”,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各地策划开展一批房产交易展销会,大力培育住房租赁、家装消费市场,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促进住房消费合理需求平稳释放;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5)研究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的政策举措,拓展消费券适用领域和方式,拉动形成更多消费群体,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二是培育新兴消费热点。(1)把准居民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加速变革的“脉搏”,大力开拓智慧生活消费市场,孵化和引进一批远程医疗、居家办公、网络培训等平台型企业,集中发展新型智能终端、虚拟现实、数字家庭等信息消费新业态,激活线上消费潜力。(2)高标准建设10家电商供应链基地、10家电商直播基地、10个电商产业带,开展品质鲁货网购节活动,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体验。(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新增养老护理型床位2.5万张,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3万户,创建20个左右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市、区)。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全面落实优化生育政策,新增托位数3万个,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4个。(4)抓住“双碳”背景下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趋势,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激励机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等绿色消费。三是开拓城乡消费市场。(1)实施消费中心城市梯次培育行动,谋划实施传统商圈、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推进数字街区、文化时尚中心、消费体验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首店经济招引力度,集中布局落地一批老字号特色门店,扶持培育一批购物、美食、文创、街拍等网红打卡新地标,带动提升城市商圈活力。(2)大力发展乡镇商贸中心,布局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扩大农村电商配送服务覆盖面;研究制定农村住房贷款、农机购置补贴、小排量乘用车补助等政策,激活农村消费潜力。(3)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济南、临沂城市群综合货运枢纽和济宁、泰山内陆港等多式联运区域性中心,构建干线、支线和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智慧流通网。

(三)突出项目牵引,强化有效投资拉动。坚持适度超前、提质提速,以更大力度拓展投资空间、释放有效需求。一是突出重大项目支撑引领。(1)聚焦“三个十大”行动计划,谋划推出2002个省级重点项目,集中优质要素资源予以保障。强化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梯次谋划储备,落实重要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组织重大项目现场观摩等活动,确保项目动态实施、接续有力。(2)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引领工程,制定发布投资导引,建立完善专项储备库,对入库项目开通绿色通道,落实贷款贴息、设备奖补等专项支持。抓好20个事关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建设,再谋划10个左右支撑性引擎性项目,梳理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清单,“一对一”服务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支持,形成引领带动效应。(3)做好一季度计划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要素省级统筹,加快手续办理,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开春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二是提速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攻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确保交通、水利投资分别完成3100亿元和600亿元以上。(1)铁路方面,建成济郑高铁、莱荣高铁,加快雄商、津潍等6条在建高铁建设,开工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潍坊至宿迁段和青岛连接线,高铁里程突破2800公里。加快推进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青岛地铁6号线等19个重点项目建设。(2)公路方面,加快推进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北环段等23条高速公路建设,开工济南至宁津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高速通车里程突破8200公里。(3)机场方面,加快推进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枣庄机场等建设,建成烟台机场二期、临沂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4)水利方面,聚焦现代水网建设,加快推进老岚水库、官路水库、双堠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徒骇马颊河、沂沭河等骨干河道和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完成382座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和4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现小清河全线通航。三是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1)全面落实用地指标提前预支、余缺有偿调剂、供应分类调控等机制,深化土地要素“一对一”对接,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2)加强省级统筹,拿出500万吨能耗指标,通过“过桥”方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开展“两高”行业跨区域产能整合转移,腾出能耗指标收储交易。积极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能耗、土地单列范围。(3)做好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对上争取,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确保通过审核项目和资金规模居全国前列。统筹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等补短板项目支持力度。

(四)突出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发挥好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一是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1)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方案,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区协同创新,形成3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2)加快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举办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打造上合国际能源交易中心。(3)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提升万华宝思德工业园、中欧商贸物流园等境外园区建设水平。高水平建设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和“鲁贸通”线上平台,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提升与日韩、东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二是加快建设贸易强省。(1)实施外贸促稳提质行动,“一业一展”“一国一展”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化“鲁贸贷”“齐鲁进口贷”“汇率避险”政策,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2)培育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新型易货贸易、矿产品混配中心等服务平台。拓展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加快发展保税维修、保税研发、保税租赁等新业态。(3)出台跨境电商跃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县一策”推动中小外贸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研究支持市场采购贸易提质扩容的政策措施。三是促进外资扩量提质。(1)筹办第四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第三届儒商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现代海洋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制造业重点外资项目。(2)依托新能源规模化开发,规划建设一批绿电产业园和产业基地,针对性招引一批绿电企业和项目落地。(3)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力争再推出产业净地15平方公里,招引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30家左右。(4)全面梳理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意向,发挥大项目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效应,“一企一策”靠上服务,推动增资扩股。

——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共同富裕有效实现路径。一是谋划推进重点民生事项。滚动接续推出20项重点民生实事,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保持在80%左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制定我省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开展省级试点。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二是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1)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优化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保障,打好援企稳岗“组合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探索建立市级城镇调查失业率制度,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2)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扩大城镇岗位安置范围,放宽乡村岗位年龄条件,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60万个。(3)实施高校毕业生启航扬帆计划,拓展就业见习岗位,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4)按照国家部署,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深入实施社保扩面提标行动,确保基本养老、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和96%以上。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体系,支持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制定出台职工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将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专项保障机制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2)研究制定进一步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措施,建立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救助机制,落实好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生存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逐户摸排、“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切实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四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全力推动教育公平,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各200所以上,新增20万个以上中小学学位、7万个以上幼儿园学位。加快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遴选确定60个以上教育强镇筑基省级试点。深化巩固“双减”工作成果。(2)支持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创建世界一流,支持10个左右优势学科和10个左右潜力学科创建国家一流。(3)启动部省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试点,推进职业院校“双高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化专业(群)。五是提升人民健康水平。(1)实施健康山东行动,开展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成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联盟,建设一批“互联网+医疗健康”城市。(2)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重特大疾病“防诊控治康”科技示范工程和山东省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高水平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依托国家和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力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推荐标准比例提升3-5个百分点。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成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及青岛、菏泽分中心。六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1)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落实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的意见,推动地级市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深入推进沂蒙、胶东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赓续红色基因。(2)高水平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培育壮大鲁剧、鲁艺、鲁版图书等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山东公共文化云”实现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全覆盖。(3)深化文化“两创”,加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办好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片区和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扩大“山东手造”影响力,创建20个以上国内知名的山东手造领军品牌。(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做强“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推进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淄博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泰山博物院、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尼山鲁源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千亿级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

——聚焦守好一排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1)坚决落实中央优化疫情防控举措部署要求,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强化医疗物资生产供应,加快提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重点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健康管理,加强疫苗接种,确保顺利度过流行期,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统筹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全年从生产者收购粮食760亿斤以上;推动绿色仓储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地方储备粮规模保持在120亿斤以上。(3)深化“金安工程”,加强大型企业流动性、地方金融机构、非法集资等领域动态监测,“一企一策”制定金融风险化解方案,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确保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分类稳妥推进债务化解和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4)突出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跟踪研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针对性制定稳定生产、储备调节、应急保供等政策措施,根据需要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挂钩联动机制,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5)创新落实“八抓20条”,扎实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矿山、建筑施工、城镇燃气、自建房、海上安全、工商贸、消防等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加快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开展智能化建设煤矿达到80处以上,煤矿智能化开采产量达到80%以上。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应急物资等议事协调机制,建设省级监测预警中心和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出台省应急物资管理办法,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6)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一体推进法治山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