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沂河新区网站
索 引 号: jkqzhzfj/2023-0000027 公开目录: “十四五”规划
发布机构: 沂河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发布日期: 2023-09-13
临沂市城市管理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
发布时间:2023-09-13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临沂市城市管理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

 

为加快提升临沂市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持续增强城市竞争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城市管理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城市管理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城市管理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支持下,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目标超额完成。

1. 体制机制改革创出“临沂经验”。2016年8月,我市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城管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我市建立起“市级主管、县区负责、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打造了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临沂样本”。2017年10月,全省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推广了我市改革经验。我市制定《临沂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现城市管理地方立法重大突破。出台“一引两放三定”制度,全市设置夜市经营街区104处,安置摊点1.16万个,增加就业岗位5万余个,促进了城市“夜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建设,实施“互联网+城市管理”行动,建成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立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的智能化管理新模式。成功创建全国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数字城管智慧化升级,中心城区283平方公里数字城管一体化运行,案件处置率提升至98%以上。

2. “绣花工程”营造优良城市环境。以洁净、有序、精致、宜居、美丽为目标,实施城市管理“绣花工程”,开展系列专项整治,优化了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2019年,全市范围内道路两侧、高速公路沿线和国省道沿线违法大型楼顶式、立柱管塔式、跨路龙门架式广告清零。2019年11月,全省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充分肯定了我市成绩。建成智慧停车管理系统,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推行停车泊位收费管理,打造“乐泊临沂”品牌,创新“一平台、五统一”共享单车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秩序。建立健全信息化管控、清单管理、执法监管和考核问责“四项机制”,持续加强餐饮油烟、渣土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市区1.3万家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100%。

3. 城乡联动创造良好环境卫生。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置,全市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近7亿元,采取全托管、半托管或自行管理等3种模式实施常态化保洁管理。累计建设生活垃圾收集站318座(已实现一镇一站的建设标准),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桶、箱)19万个(按每15户配备一个生活垃圾桶标准,全市260万户需配备生活垃圾桶17万个),配备各类环卫机动车1037台(其中,道路清扫保洁车辆389辆,生活垃圾运输车辆544辆)、非机动车15611台,基本满足城乡环卫保洁工作需要。完成中节能兰山垃圾焚烧厂建设工程(1500吨/日)、平邑县生活垃圾焚烧厂(600吨/日)、蒙阴县生活垃圾焚烧厂(500吨/日)工程建设,累计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11座,现有8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均已封场,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域生活垃圾焚烧全覆盖,垃圾焚烧处置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立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常态长效管理机制,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实现保洁区域、时段、精细化“三个全覆盖”,中心城区深度保洁率达60%,北城新区达到80%。完成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任务,全过程监管治理体系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84个小区、16余万户和368家公共机构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餐厨废弃物管理网络,实现餐厨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 精细管养守护城市运行安全。大力实施市政设施补短板工程,完成城区69处积水点治理,累计新建、改造管网(方涵)42.7公里,建设泵站、闸坝14座,整治北城一期市政管网274公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增强。实施金雀山路沂河桥等5座重要跨河桥梁维修加固工程,对南京路、联邦路、西中环29.2公里道路进行大修,打造畅通安全路域环境。完成西中环等6条主要干道和22条背街小巷照明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城市照明品质全面提升。全面推行设施精细化管护,累计维修人行道40.62万平方米、车行道120.08万平方米、路沿石21.5万米、桥梁1.1万米,打通8条、23段2.6万平方米不连续人行道,城市道路整体完好率达到“优”级。累计清疏管网1070公里、清挖检查井23.6万座(次),定期对200余座闸坝、泵站、下穿积水警示系统等进行检修保养,排水防涝基本实现全时畅通。建设恒大中央广场和泰鲁C建筑基坑“共享蓝管”试点项目,既为污水管网“减负”,又改善了水体环境。累计维修功能照明83188余盏次、景观照明36874套,照明亮灯率保持99 %以上,打造了由310多栋楼宇和桥梁组成的城市特色景观亮化。将三河口隧道开放时间调整为周一周二白天、周三至周日全天,实现了每周五天24小时“不打烊”。坚持科学应汛,建立市区街居四级防汛工作机制,组建专业防汛队伍,建设城市防汛应急救援站,购置各类抢险车辆55台,其中14台强排泵车移动排水能力22800立方米/小时。重点研发了临沂城区智慧排水防涝系统,实现了对400余处水雨情点的内涝监测预警、泵站闸坝远程控制等功能,大幅提高防汛工作效率。累计有效应对强降水天气52次、台风6次,城区未发生重大灾情。根据住建部和省住建厅指令,2021年7月21日至24日,紧急派出2台龙吸水泵车、1台保障车以及6名专业人员驰援郑州排涝抢险,累计抽排京广铁路2处重要下穿的积水近30万立方米,为郑州城区灾后恢复重建赢得宝贵时间。

5. “建管一体”打造绿色城市。编制《临沂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6-2020年)》《临沂城市绿线规划(2020-2035年)》;绿化建管总投资38.69亿元,新增绿地面积1356.5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公园绿地56处,道路绿化23条;打造花境171处、建设花海13.6万平方米;建成街角游园、口袋公园326处,其中中心城区108处。目前建成区绿地面积9489.2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12%、36.66%和21.19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84.11%。9县全部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1个城镇被评为省级园林城镇,54个乡镇获评“园林小城镇”。滨河湿地公园、双月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沂河综合整治项目、屋顶绿化项目、铁路沿线综合整治项目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审。编制《临沂市市域滨河绿道专项规划》《临沂市慢行系统规划》,将城区沂河、祊河等八条河流串联,构建约350公里的滨水景观慢行绿道,目前已建成308.85公里。2020年,临沂滨河(沂河、祊河)绿道被评为山东省最美绿道。加强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实现保护率100%。

(二)机遇与挑战

1. 新机遇。从宏观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管理工作高度关注,寄予厚望,要求城市管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城市工作进行了深入布局和科学谋划,住建部、省住建厅和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分别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指明了发展方向。城市管理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可期。从临沂看,我市具有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等一系列上级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加之沂蒙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叠加,重大政策利好,发展基础厚实,城市建设空间广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城乡要素、服务、设施、经济深度融合,城市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前景广阔。

2. 新挑战。当前,我市城市管理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已经从城市管理和服务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品质不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亟待转变。部分县区、单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人民管理城市的工作理念树得不牢,对城市发展规律把握不准,对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二是基础设施仍是短板。环卫、市政、园林等基础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停车场、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精细管理差距明显。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城市管理和服务不够精致、精细、精心、精准,距离品质城市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四是法治水平有待提升。城管地方立法刚刚起步,相关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够完善,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需要加强。五是管理合力凝聚不足。城市管理在全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综合考核中分值较低,没有专门指标,导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城市管理整体合力有待加强。六是治理模式需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不强,发动广大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不够,“三长一会”模式推广不够到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七是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城市管理力量薄弱与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展望2035年,我市在区域发展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主要领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此基础上,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县区主责、镇街主体、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协调、考核奖惩、部门联动、网格化管理等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市、县全部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更加成熟;城市精细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市容品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效,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服务、管理、执法能力显著提高。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人民管理城市的工作理念,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现代城市治理模式为指向,以强基础、补短板、提效能、树形象为重点,进一步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贡献城市管理力量。

(三)基本原则

1.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在城市管理领域落地见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办好城市管理领域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3.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城市管理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

4. 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刻把握新阶段城市管理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持续巩固提升前期改革成果,不断调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流程再造,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效能。

5.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研究谋划“十四五”城管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政策举措、重大项目,做到认清大局、服务大局、贡献大局。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6. 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及时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统筹发展和安全,永葆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守牢城管事业发展底线。

7. 必须坚持弘扬沂蒙精神。始终把沂蒙精神作为激励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狠抓工作落实,不断赋予临沂城管精神新内涵,凝聚起加快城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城管体制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县区主责、镇街主体、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镇街、村居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县两级城市管理综合协调、综合考核机制,加强部门联动配合,提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工作水平。健全市、区、街、居四级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细化城市管理和执法责任分工,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创新视频感知、非接触执法、AI识别、无人机信息采集等智能化管理新方法,完善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逐步扩展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一体化运行覆盖范围,力争实现新外环线以内区域全覆盖。强化城市管理全要素数据的采集、整合和管理分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机制。

(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加强背街小巷、老旧街道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推动各县区(开发区)加大环卫保洁投入力度,实现环卫保洁全覆盖,中心城区环卫作业经费投入达到或超过省定额标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公厕建设改造,推进公厕无障碍环境建设,建成区公厕无障碍设施配置率达100%。城市公厕服务率、优良率均达到90%。建设中心城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垃圾填埋场陈腐垃圾治理。扎实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2022年在中心城区全面铺开,完善机制、健全政策、全面发动,确保2025年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各县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习惯养成效果明显。科学编制绿化专项规划、环卫专项规划等系统规划,建成园林环卫一体化管理临沂模式。加快开展专类公园、口袋公园、综合公园建设,指导各区(开发区)大力建设综合公园,“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区建设口袋公园400余处,其中2022年建设不少于100处,不断提高公园服务半径,满足市民需要。各区至少规划建设1 处大型环卫停保基地,满足辖区环卫作业停保需求。按标准配置新建小区垃圾收集房、集置点、转运站等环卫基础设施。开展“园林环卫驿站”品牌建设,保障园林环卫工人休息场所。强化城市道路精细保洁、建筑垃圾扬尘治理、餐饮油烟净化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治理效能。

(三)加强市政设施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市管理设施短板。贯彻综合治水思路,分期实施河道(水系)贯通、重要方涵通道、排水管网、泵站等工程,全面恢复北城新区雨污分流,推动管网提质增效。有序实施内环路、中环路等重要干道大修工程,对北城新区范围内的道路进行系统提升。分期对老旧功能照明设施和背街小巷路灯进行改造,实施核心区域景观亮化工程,逐步推广智慧路灯,进一步打造明亮优美的城市夜景。建立市政设施标准化管养体系,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进市政管理智能化建设,提升专业养护作业水平,实现设施全时安全高效运行的目标。立足防范重大洪涝灾害,建立科学、综合、高效的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体系,以预案建设为抓手,强化领导指挥、监测预警、预案响应、防御抢险等环节,全力守护城市安全。力争到2025年底,城市市政设施功能实现全面提升,基本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建立起标准化、精细化的设施管养体系,全面打造路畅、水清、灯美的市政管理环境;城市内涝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遇超标准降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四)提高便民服务水平。高质量建设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探索“一站式”“互联网+”等便民服务模式,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沂经验”。指导县区、镇街充分利用城区边角地块,因地制宜设置临时便民市场和早夜市,疏导安置流动摊点和困难经营户入场、入市经营,满足市民多样化生活需求,让城市更有温度。统筹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完善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实现公共停车场“一网运行”和智能停车诱导服务,初步形成设位规范、停放有序、安全便民的城市停车管理格局。严格规范共享单车管理,促进市民绿色出行。

(五)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畅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创新“三长一会”等城市治理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增强城市治理合力。加强城市管理诚信制度建设,坚持公约引导、信用约束、法律规制相结合,以他律促自律。加大城市管理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推进城乡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市场化运营。

(六)强化综合考核评价。调整充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办法,逐步扩大中心城区数字化考核范围,提高数字化考核覆盖率;落实《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将乡村振兴、省县道环卫保洁、大气污染治理等纳入考核内容;将中心城区所有镇街全部纳入考核;创新信息化考核方式,适当增加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考核的比重;优化县域考核结构,实行县、镇街同考和下考一级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对县驻地镇街推行数字化考核方式,提高问题整改的时效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争取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和文明单位创建考核,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实行以奖代补,增强城市管理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